弘扬雷锋精神 践行志愿服务

令人喷饭网 1879 2025-04-05 07:26:06

王廷相用物质原因解释人性善恶,虽然也错,但就其实际作用,则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天理论。

[5] 他批判佛教说:盖佛氏以知觉为性,所以一悟便见个虚空境界,‘证道歌所谓‘了了见无一物,亦无人,亦无佛是也。他沿用了朱熹的理一分殊的说法,特别是对理的解释,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,甚至还有神秘主义的一面,而对朱熹的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,并没有完全吸收过来。

弘扬雷锋精神 践行志愿服务

明初的薛瑄,对朱熹的理先气后说进行了初步批判,继承、改造了理在气中的思想,向唯物主义方面作了重要发展,但他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。陈献章的物有限量我无限量以及王守仁的心外无物的说法与此相似,究其源,与朱熹的心体无限量说不无关系。闻也,见也,先哲也,参伍之而已。这一思想是理学人性论的重要内容。事物及其理是客观存在的,事物千差万别,其理不一,各各有别,天、地、人、物各有其理,这就承认了事物的特殊性。

这是受自然科学知识所限的结果,这一结论虽然否定了天即理的命题,却缺乏辩证法的丰富性。不然,头脑既差,难与辩其余矣。如果说孔子通过知天命获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志自由,那么老子则通过认识自然获得个体人格的自由。

自三代以下者,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。圣人之心静乎,天地之鉴也,万物之镜也。性和道虽有不同说法,其实并无根本区别,从本体论讲谓之道,从人性论讲谓之性,实际上二者是一回事。[52] 在庄子看来,人有喜怒哀乐之情,则必有好恶之心,有好恶之心,则必有善恶、是非之分,这就陷入了功利之弊。

但是,对于道家自然论的特点及评价,大家的看法并不一致。可见,庄子的心性论,实际上是求得人生的解脱,实现个体人格的精神自由,和儒家主张以社会义务感、责任感为特征的伦理价值并不相同。

弘扬雷锋精神 践行志愿服务

另方面,他把自然抬到社会之上,显然是针对儒家伦理主义价值观,并不是反对一般的文化和知识,他强调对于天道和自然的认识,虽然是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论,同时却又是对人的理智的尊重。从个体生命的形成来说,有生而后有形,有形而后有神,有形有神而有性,但性就其本质而言,无非是自然之道。彼是莫得其偶,谓之道枢,枢始得其环中,以应无穷。[14]《老子》第二十八章。

关于《庄子》内、外篇的作者及其关系,将不作专门区分,以内为主,参考外、杂篇。这样的人,蜂虿虺蛇不螫,猛兽不据,攫鸟不搏,得到人生的最大快乐,具有永恒的人生意义。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[11],没有任何文饰和巧伪,没有任何好恶和善恶,这样就能够全生保性,复归于朴。所谓自然,就是虚静恬淡,寂寞无为,朴素无华,自然而然。

惠子谓庄子曰:‘人故无情乎?庄子曰:‘然。德作为万物所得之性,同样以自然为宗。

弘扬雷锋精神 践行志愿服务

它更具有思辨性,同时又具有美学意义。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,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……万物之本也,……以虚静推于天地,道于万物,此之谓天乐。

人性如同一块没有雕琢的玉,浑浑然没有分别,是自然混沌状态,名之为朴。要畜德就必须以虚静为本。是亦彼也,彼亦是也,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,果且有彼是乎哉?果且无彼是乎哉?[35] 站在彼的立场上以此为非,以彼为是,但站在此的立场上,则以此为是,以彼为非,究竟以何者为是、何者为非?是非莫得其偶。[38] 超越自我而达到与自然界合一,就实现了真正的自我,实现了人生的目的,这个心也就是性。所谓无心,并不是真无心,而是无成心,无是非之心,实现了真正的超越,凡悲乐、好恶、是非、善恶等等都不存于心中,因为这些都是德之邪与德之失,是一种机心,即强分是非、争夺功利的机巧辩诈之心,机心存于胸中,则纯白不备[41],是对人性的最大束缚。[75] 这就是心斋、坐忘所能实现的直接体验和自我直觉,这样的知能登假于道,与自然合一,无内外,无彼我,无天人,达到了至乐、天乐的美学境界。

民居不知所为,行不知所之,含哺而熙,鼓腹而游,民能以此矣。[72] 天在内而人在外,就是以自然为人的内在本性,以人为的仁义礼法之类为束缚人性的赘疣。

百姓之心,就是赤子之心。在这种境界里,一切差别和对立都泯灭了,一切等级和界限也都不存在了,是与非、善与恶、美与丑,在这里失去了意义,甚至生与死的界限也没有了。

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,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,复命曰常。他声明不与世俗往来,以免汙坏他的心灵,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。

如果说老子赋予道以较多的客观意义,那么,庄子则把道完全化为人的内在本性和精神境界,他的自然人性论更富有主体性特点。[57] 或有人认为,心斋和坐忘是两种不同的方法,前者是认识论思想,后者是取消认识,其实二者并没有什么不同,只是坐忘显得更加彻底。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他通过道与德的论述,确立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。

庄子的思想缺乏现实性,它只是一种理想和追求,但是却反映了人性平等的思想。在老子看来,仁义之类的出现是道德丧失的结果。

老子说过:不出户,知天下,不窥牖,见天道。他所描写的那些至人、神人,就是获得了这种精神自由的人。

这样的争论,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,他的辩无胜[36]的故事,充分说明了这个观点。就是说,他用否定的方法达到了肯定的结果。

这种见朴抱素的自然主义思想,也是同儒家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立的。[10] 圣人之心,就是百姓之心。但作为自然的人,则可以与道同体,实现其绝对永恒的价值。儒道两家都提倡主体性,但儒家特别强调社会性,道家则更强调个体性。

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老子的自然论虽然具有强烈的政治哲学的特色,但其理想人格则包含着个人自由的内容。

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,蝴蝶之梦为周与?[65] 过去人们把这看作是庄子相对主义的自我写照,实际上这根本就不是讲认识论问题,而是托梦以表达庄子对理想人生的追求,渴望人性的自由,自由自在,自适其志,没有任何拘束。显然,庄子关心人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,反对人性异化,这是他的思想的深刻之处,具有批判哲学的特点。

何谓道?有天道,有人道,无为而尊者天道也,有为而累者人道也,主者天道也,臣者人道也,天道之与人道也,相去远矣。这同现代弗洛伊德主义不同,按照弗洛伊德主义,本我是指人的本能,即动物性,超我则代表社会伦理性,本我由里比多所决定。

上一篇:郑机城际铁路联调联试 市区去机场最快仅需15分钟
下一篇:郑州火车站东广场南侧一指示牌坐标方向被标错
相关文章

 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

2025-04-05 07:35

仁虽然是人性的核心,且具有超越性,但是还没有变成全体,如后来理学家所说的那样。

2025-04-05 07:28

他认为内外一理,事物之理即吾心之理,穷事物之理即所以明吾心之理。

2025-04-05 05:47

王夫之在全面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,太极是阴阳二气浑合无间之本体及其规律,从而否定了理学和心学唯心论的说法。

2025-04-05 05:39

[59] 人的自我价值在于内心具有善的心理情感和潜在能力。

2025-04-05 05:28

二者不可分,这叫道器无异体。